身为家具人的你,知道家具是怎么来的吗?
夏、商、周时期家具
从旧石器时代的居无定所,到新石器时代的日出而作,我们的先民终于能够基本定居下来。
但当时的居住条件极其简陋,由于房屋的低矮和狭小,于是便诞生了传统的席地坐卧的起居方式且延续数千年。
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中,可以看到象几、俎、禁这样的青铜礼器成为后世家具几、案、桌、箱、橱的母体形象。
此时期青铜家具的特点是质朴浑厚、神秘威严,以饕餮纹、蝉纹、云纹等为主的装饰纹样和图案同样有力而凝重。
秦汉时期家具
至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推动着手工业的发展,髹漆工艺已达到相当水平,漆木家具开始出现。
当时的竹席、床、几、案、屏风、箱等低矮型漆木家具色彩艳丽,以黑色为底,配以红、黄等颜色,装饰以浮雕的四方连续图案,简单朴素而不失华美。
秦汉时期,家具的类型又在春秋、战国的基础上发展到床、榻、几、案、屏风、柜、箱和衣架等。
但由于席地而坐,几、案、衣架和睡眠的床、榻都很矮,几在春秋战国时多置于床上作凭倚之用;
至东汉后期,胡床也由西域传入中原,人们的起居方式由席地而坐开始向以床榻为中心的生活起居方式转变,家具的品种和样式也由低矮型家具向渐高型家具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位导致军阀混战的不断,也因此却促进了各民族、教派间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使各民族的家具在形制与功能上得以相互渗透和吸收。
随着西北少数民族陆续入主中原,客观上导致了多民族的大融合,胡床、椅子、方凳、圆墩等高型坐具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与中原家具相融合。
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了渐高型家具,为隋唐五代垂足而坐起居方式与席地坐起居方式的并存奠定了基础。
隋唐五代家具
隋唐、五代时期,随着政治的稳定,使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发展达到高峰。
其时,手工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诗文、书画、乐舞等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建筑技术的日趋成熟,推动了家具形制的变革和种类的进一步发展。
在以佛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影响下,“席地而坐”过渡为“垂足而坐”的方式由上层阶级开始逐渐普及至平民百姓,出现了高低型家具并用的局面。
这一时期,以桌、椅、凳为代表的新型高足家具渐渐取代了床榻的中心地位。
唐代家具造型丰满华丽,宽大厚重。家具腿部运用大弧度外向曲线造型,显示出雄浑的气势,同时采用精巧雕琢的花纹进行装饰。
五代时期“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普及,高型家具开始成熟,并逐渐形成较完整的高型家具组合。
五代时期“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普及,高型家具开始成熟,并逐渐形成较完整的高型家具组合。
宋元时期家具
自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农业、手工业、建筑及科技得到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宫殿、亭榭及园林等工程繁多。
至两宋(960~1279年)时,“垂足而坐”的起居习惯逐渐流行开来,以桌、椅、凳为中心的起居格局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
宋代家具借鉴建筑的梁架结构形式,以梁柱式的框架结构取代了隋唐时期盛行的箱型壸门结构。
在制作上开始使用束腰、马蹄、蚂蚱腿、云兴足、莲花托等各种装饰形式;同时使用了罗锅枨、矮佬、霸王枨、托泥、马蹄脚等各式结构部件,使家具结构更趋合理。
民国时期家具
1912年国民政府成立后,西方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和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变化。
中国传统家具在家具品类、款式、用材以及结构、工艺等方面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地反映在当时盛行的“海派”家具上,并初步形成了专业分工的企业群。
这些变化及专业分工的出现表明中国家具开始与世界接轨,体现了中国现代家具工业的萌芽。
民国家具风格在继承明清家具风格的基础上出现了新变化,一方面表现在中国传统家具装饰形式的简化,以及由高档红木材质转向普通的“白木” 材质。另一方面,民国家具体积增大且式样吸取西洋家具的装饰风格。
近现代家具
20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家具由于与外界的隔离,因而一直在探索一种适应当时生活基本需求的具有明显的时代痕迹的中国风格。
这个时期的民用家具在品种和格调上仍然是海派家具的延续,大衣柜、五屉柜、西式屏板床等都是海派家具的简化。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现代家具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家具业的企业的构成、家具用材、产品结构、产品风格和生产工艺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