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住宅精美砖雕
房子的墙没用过石灰,是用糯米熬成浓汤,利用黏性将石砖砌成了墙,总共用了几十担糯米;墙砌好后,专门用刨砖头的刨子将墙体刨光;仅二道门雕花就用了好几个月……在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冯氏住宅可以说是晚清扬州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昨日,记者走进旧城九巷9号,了解这座“大宅门”的故事。
扬州旧城“大宅门”
六代人守护家传清代祖宅
旧城九巷在今文昌中路北侧,南接仁丰里,北至十巷。向北行至9号,一座高大气派的马头墙映入眼帘。从南到北,一顺青整砖青灰丝缝砌筑高墙,墙间铁锈斑驳铁钯锔,整齐排列,门楼给人感觉气势昂然,与两旁清水原色青砖墙相映浑然一色。
九巷9号,门牌号都有着一种巧合,冯氏第六代后人、70岁的冯启章一直住在这里,守着冯家老宅。
“族谱有记载,我的老祖宗那时可是个大家族。”冯启章说,从小就听父辈讲,宅子建于清光绪末年,老祖宗冯广盈曾在镇江开木行,生意做得很大,后来因为赌博输了,光输给别人的银子就推了7个小推车。于是就将木行关了,花钱在扬州旧城置办了这座宅子。整个宅子占地有400多平方米,东西两路共有五进。
“可别小看我们这老宅子,当时建造就花费了900多工日,宅子的整体建筑构造和格局还算保留完整。”冯启章说,从老宅的位置来说,可谓闹中取静。大门顺街巷走势朝东,有迎紫气东来之吉利。从建筑外观、墙体、门楼来看,在旧城民居中的典型代表。
精美砖雕露“真容”
扬州砖雕技艺的经典题材
在冯启章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宅子的二道门前,精美砖雕门楼映入眼帘。“太美了!”同行的扬州文史爱好者谢文逸说,10年前,他就曾到爹爹家探访过,当时这处门楼基本都是被石灰覆盖,只有四个角落可以看到砖雕。
冯启章告诉记者,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保护这面砖雕门楼免遭损害,他们用石灰将上面覆盖。后来石灰粉化脱落,砖雕也一点点地露了出来,去年,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自己爬梯子,慢慢将砖雕上的石灰剔掉,整个门楼上的砖雕才显露真容。
“这座门楼的砖雕,在扬州传统民居建筑中很有代表性,也是扬州砖雕技艺的经典。”谢文逸解释说,仪门(二道门)南北雀替上的砖雕不对称,绶带、三只狮子以及绣球共同组成“三狮戏球图”,这个布局有可能是将宫廷、府衙、寺观门口的石狮子造型“搬”到了砖雕上。由于当时普通民居门口不可以放置石狮子,冯宅雀替上首是“狮子戏球”,与一般石狮中雄狮形象吻合,下首是一大一小两只狮子,也符合石狮中母狮的形象。
谢文逸介绍,门楣中间有“仿包袱锦”砖雕,雕刻有蝙蝠、如意祥云、松树、桌案、山石以及“福禄寿”三星,中间的福星一手捻须,一手执如意,禄星展开一幅字,上面雕刻“天官赐福”四字,寿星一手持丈一手捧寿桃。两侧有执扇童子各一,上方倒悬两只蝙蝠,活灵活现。“这些砖雕都是寓意吉祥,也是砖雕中常用的题材。”
陈从周著《扬州园林》
其中两张照片确认就是冯宅
探访过程中,谢文逸特地带了一本陈从周先生的《扬州园林》,他要求证上面的两张图片,是不是就是冯氏住宅。在《扬州园林》中有“门楼”一节的图片中,其中一张照片疑似冯氏住宅,从这张照片的同一个角度拍摄,发现与冯氏住宅的建筑结构一模一样,大门的抱鼓石上面部分被破坏,底部的花纹与照片上也一致。另外,书中有一张标注为“土地堂”的照片,在冯氏住宅里也找到了答案,原来就是二道门旁的福祠。现在的福祠上方已被破坏,下方保存十分完整。
“在查阅陈从周先生的《扬州园林》时,好友朱恒扬、郑梓羽对比照片发现,冯氏住宅被收录进入书中,这次探访得到了证实。”谢文逸说,为何书中的图片没有标注冯氏住宅,其中的原因不得而知。
冯启章还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1986年,有一家电视台来扬拍《儒林外史》,曾到冯氏住宅来取景,认为这处宅子非常符合小说中的历史文化气氛,决定在此拍摄一天,当时支付了150元当作租用场地费。但是,摄制组要求对屋内进行调整,对房屋影响较大。虽然开出了很好的条件,但他还是坚定地拒绝了,“老祖宗留下的房子,在我们手上,不能让它再遭罪了。”
冯启章说,几年前,扬州古建专家赵立昌先生带领一位美籍华人前来参观,这位华人是美国一家设计师事务所的著名建筑设计师。看到古宅时,除惊叹其精致,手里的相机没停止过拍摄,还赞扬冯氏后人对保护古宅所作的努力。
通讯员 李萍 卢梅 记 者 陈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