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前面
家有很多意义,除了好住好看,也是难得的设计实践。硬装更多的是要解决空间的合理分配问题,软装则是一种精神世界的自我表达。
我喜欢天然耐久又能历久弥新的材料质感,骨子里对精工细作充满了崇敬感;也喜欢与花鸟鱼虫为伴,感受生命变化的力量。基于职业习惯与人生阅历的日积月累,这次对自宅的设计有了另一番不一样的尝试。选房的时候看到窗外的景色马上就被吸引了,有一种大隐于市的自得。
但是户型真的是很异形,基本上找不出一块方正的空间,考虑再三还是买下来,在美景的刺激下空间方案也似乎来的特别顺畅。
户型图
先来说说,原户型存在的问题:
1,整体空间划分的很精确很细碎,卧室入口曲折且浪费空间。
2,南向卧室过大
3,客厅位置基本沦为一个黑空间。
解决办法:
第一步:考虑去除所有非承重墙体,整体空间结构反而变得很清晰,三条平行的空间,有很强烈的“巷道”形态。
第二步:顺其自然的将窗外美景渗透到室内,通过贯穿客厅、餐厅的这条“巷道”,串联起“庭院”(入户阳台与洗手间干区)与“街坊”(起居室与开放厨房),空间主次结构得以初步显现。
第三步:对于普通人的睡眠而言,卧室过大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主卧空间的划分也是一个痛点。这里我沿用了步骤二的空间逻辑,将主卧依旧划分为“庭院空间”(泡澡区)与“街坊空间”(书房区)
从“街道”回到整个户型中去,在中间公共区域部分分别为客厅,餐厅和阅读区。两侧功能分别是卧室,起居室和厨房。
原始户型的改造其实不算特别大,但是通过拆墙补柜子的方法,使空间得到了更合理的利用。现场保留原有的承重结构外,剩余填充墙体全部拆除,空间用部分8cm厚墙体和固定柜体进行划分,使储藏最大化。材质上的使用上还是延续原来街道概念,中间部分墙体为白色大理石,地面为白色大理石颗粒水磨石,顶面为白色乳胶漆,三者穿插没有做任何形式上的修饰,完全是根据材料的衔接做些节点变化,形成统一的白色腔体。其它区域材质为原色实木与灰色大理石,尽可能的功能单元材质单一化,在白色的大架构下穿插木头或者石头体块。
整个空间主要以柜体进行划分,形成若干相对模糊的边界。通过可移动的门系统来做最后的空间分隔,可以从各个独立单元向整个流动空间做不同程度转化。
灯光方面,为保证空间的简约和整体性,所有区域没有主灯或点式照明,通过隐藏灯带来强化空间关系,另一方面也使光线柔和。移门系统采用透光格栅移门,局部形成灯箱效果。
玄关
入户空间索性做了更加园林化的处理,成为半开放空间,把窗外美景迎进来。设计初衷就是把入户阳台做成一个通透的亭子。忙碌了一天,江风拂面吹散一身浊气,换一种身份,在这里歇歇脚,看看窗外的景色,摆弄花花草草。
厨房留了一个窗口迎接美景,家人准备了三两小菜等君归来,所有的疲惫都会为这烟火气所融化,下厨赏景可都是生活中正经事。
为了保持“亭子”的统一性,特地把猪肝色的入户门也用护墙板也封了一遍,顺了强迫症的心意。这款贵妃榻可以一人躺可以两人坐,看书喝茶赏花看鱼戏,各种不误。倒是有点儿真园林美人靠的体验感了。
客厅
客厅的沙发区域不大,所以强化了与入户阳台的关系,把入口“小园林”纳入客厅空间的一部分。个人觉得比对着一堵电视好多啦。一直觉得客厅不该有很正式“电视机背景墙”,把电视机放在主位供奉着。反而是围合或者对坐的形式可以增加参与者的交流。客厅和阳台的关系比较开放,移门的开启闭合都有不同的对应生活场景。沙发的选择一直比较纠结,最终还是选择相对敦厚较舒适的皮质软沙发。
厨房
家里的各种把手
整屋高度定制化,整屋的橡木,碰到出风口问题,着实难倒我很久。实在是买不到合适的出风口,那就自己做吧,当时耗时8小时的研究,终于满意的出炉了。这样的空调出风口和实木真的是绝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