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当年程阳桥被特大洪水冲垮大半需要重建时,外来的建筑大师们连设计图纸都尚未画出,侗族的木匠师傅不用设计图纸,仅凭一根香竿、一把竹签就将规模宏大、建造工序复杂的程阳桥重建完毕!这着实令那些外来的建筑大师大跌眼镜、匪夷所思却又佩服得五体投地。
其实,结构如此复杂的建筑,工匠们却无需图纸作指引,全赖有一个知晓其中“奥妙”的侗族掌墨师。
掌墨师,是侗族建筑工程的“最高统帅”,在侗族人民眼里,他们还是与神灵沟通的使者,给村子带来福祉,赋予这些侗族建筑以灵魂。
曾经有一个古建筑研究者不解如何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施工,便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杨似玉询问,杨似玉也不避讳向外人讲述“绝技”。
侗族 程阳桥
他说:“先用小圆木、小竹片和小竹签按比例建好模型,再在每根小竹片上记下尺寸和数据。模型建好后,拆掉,把小竹片用绳子扎起来,交给建筑工匠,工匠们按照小竹片上的数据就可以施工。”
在拿到一个修建项目之后,掌墨师需要先丈量地基,根据地形确定建筑物的基本框架,再将竹子刮去青皮,用曲尺、竹笔和凿刀,把成百上千、长短不一、大小不等的柱、瓜、梁、枋、板、眼等构件的尺寸和大小都一一准确刻写在上面,制作成“香竿”(或称“丈竿”)。
不论是再高大的鼓楼,再长的风雨桥,只要有了这一根小小的香竿,构件和榫眼就算再多,下墨也会准确无误、分毫不差。因此只要通晓计算和刻画香杆,就等于掌握了这一近似奇门遁甲般的建筑妙术,即使没有图纸,也能得心应手地竖屋建房了。
掌墨师会将“香杆”交给建筑工匠们,工匠们只需将刻画好的各类零部件用手锯、凿子、斧头、木刨及长头控镐在“木马”上制作出来,最后将各种部件在现场巧妙精密地组合搭建起来,一座令人折服的鼓楼或是风雨桥就建成了。
侗家的汉子们,白天都是耕田种地的“泥腿子”,建屋时就变成了能工巧匠。他们根据环境、地势、气候、材源等实际情况,不仅发明了香杆、竹签、天锤、锛等一套特殊的建筑工具,还发明出一种有如天书一般的建筑符号:ㄋ(前)、∨(上)、井(梁)……
这便是除掌墨师和工匠外无人能识的13个侗族建筑符号——“墨师文”。“墨师文”在师徒间口口相传,世世代代一直沿用至今。
就是这样,百里侗乡那些“工程无设计图纸”“工程师无资质认证”“工程竣工无验收”的“三无产品”,却创造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扬名千古。
侗族同胞是天生的艺术家,侗族工匠精湛超群的建筑技艺使得侗族木构建筑作为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而蜚声海内外。鼓楼的高耸和风雨桥的舒展,共同构成了侗寨建筑的特殊艺术风貌,与侗乡的淳朴民风浑然一体,展现出侗族文化和历史,充溢着浓厚的民族性及地方性,是中华古典民族建筑中的一枝奇葩。
侗族增冲鼓楼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由于侗族建筑工匠后继乏人,木材来源匮乏,加之木构建筑防火能力极弱,易损毁而难再生,侗族木构建筑及相关技艺存在着延续的危机。无疑,只有加强抢救和保护工作,才能使绝妙的侗族木构建筑技艺世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