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河县八家户农场,有一群“文化能人”,他们发挥特长,用“技能”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
始于爱好 忠于传承
推开精河县八家户农场农十五队职工张松杰家的门,可以看到,其中一个房间里摆放着简单的桌椅,桌上放着一把剪刀和彩纸,墙壁上挂着山水、人物和“感党恩”为主题的剪纸画。
张松杰向记者展示剪纸作品。李翔楠 摄
52岁的张松杰从小就喜欢剪纸,更擅于用剪纸的方式去呈现生活中的人、景、物。平时他喜欢自己琢磨剪纸图案,也乐于教别人剪纸。2017年9月,在博州妇联“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员们的帮助下,张松杰在队里开了一期剪纸培训班,收获了10余名“粉丝”。
张松杰说:“普普通通一张纸,创作出来的作品却能反映现在的美好生活,学习剪纸也是在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邻居家办喜事,张松杰帮忙剪喜字。巴·巴音高娃 摄
张松杰不仅热爱剪纸,对纸上烙画也十分痴迷。
去年年初,张松杰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纸上烙画的艺术,觉得很有意思,便想自己动手尝试。花了几千元买回电烙铁,却总做不出一件成功的作品。
“我儿媳帮我在网上查过才知道,人家的电烙铁是专用的,我就让儿媳也在网上给我订购了一套作画专用烙铁。”
如今,在“滋滋”声中,张松杰已将烙铁使用得行云流水,这是他烧穿了无数作品后,才准确掌握使用烙铁的力度和角度。
张松杰正在剪纸。李翔楠 摄
“我自己创作了许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恩’主题作品,部分张贴在文化室,部分赠送给邻居朋友,我愿意将这门手艺教给更多人。”张松杰说。
初为解困 现是致富
一根细线穿过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彩珠,整齐排列的珠子在她手中变幻成了一件件工艺品。精河县八家户牧业四队的牧工比加玛力·赛山坐在榻榻米上,向记者展示她用串珠制作的抽纸盒。
比加玛力(左)教工作队队员做串珠手工艺品。巴·巴音高娃 摄
比加玛力开始接触串珠手工艺品是想改变收入单一、生活困难的现状。现在,售卖串珠成品不仅增加了比加玛力的收入,还让她带动了周围的邻居一起增收。
比加玛力展示她做的串珠手工艺品。李翔楠 摄
生活不拮据了,比加玛力的注意力也从最初简短制作生活实用串珠工艺品,向摆件等方向发展。现在她对制作串珠手工艺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在编制过程中,将实用和美观融合,制作出水果篮、隔热垫、装饰花瓶等作品。因为注重质量和创新,他们的串珠手工艺品也有了专属的销售渠道,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学习的队伍。
变废为宝 雕刻艺术
在路人看来,腐朽的“树疙瘩”除了劈开烧火取暖外别无用处,但在精河县八家户农场农三队职工姜召勇眼中,这些“树疙瘩”却是一件件“珍宝”。
姜召勇正在进行根雕创作。巴·巴音高娃 摄
姜召勇自学根雕艺术,将“树疙瘩”打造成一件件艺术品。
姜召勇正在进行根雕创作。巴·巴音高娃 摄
“这是今年年初在路边捡到的断木,天然形成的弧度像人笑开的嘴,我在上面稍作加工,便成了‘笑佛’。”姜召勇指着活灵活现的“笑佛”根雕说。
做根雕的两年来,让姜召勇对自己的雕刻技术颇为自信。他说:“根雕是传统的雕刻技艺,也是高雅的艺术形式,现在喜爱琢磨这一行当的人越来越少。如果有人乐意跟我学,我也将把我的心得传授给大家。”
文、图 / 博尔塔拉报记者 巴·巴音高娃 李翔楠 通讯员 王安贤
监审/金多 编审/阿曼、姜廷廷 编辑/黄兰杰
投稿邮箱:jhxwxb@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