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可以是艺术品,但也是实用器,一把壶的出水也直接影响了壶的品质。因此,出水孔也成了一部分朋友在挑壶时的考量之一。
紫砂壶的出水孔可以分为:独孔、网状孔、球孔。
独孔
明清时期的均为独孔。
网孔
清末以来的基本上是网孔,有七孔、九孔、十四孔等多种。
球孔
20世纪70年代,由于外销日本的特定要求,曾生产了一批球孔的茶壶,即在壶身流部位的内壁粘上一个满布小孔的半球,可更好低过滤茶叶,增加出水量。
据说,早期紫砂壶的出水孔也是有讲究的,不同的工艺师,奇数和偶数都有要求。不过如今,出水孔基本是根据壶型、制壶老师个人习惯去做,只要做得佳。从各种冲泡实验来说,三种孔型在出汤时各有优势,不存在谁更好的问题。
影响出水的因素
1.出水孔被堵
一般来说,独孔倒茶水时不易拦截茶叶,网孔和球孔有时候会被茶叶堵住。
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反思自己有没有作出配合这种茶具的动作。是不是在出汤过程中, 动作不是稳稳地循序渐进?比如,提起紫砂壶,突然就把壶身立起来,这时,茶叶会一下子堆到壶口处,壶口必然被堵。
一出水就把壶立起来,茶叶就容易堆在壶口,所以紫砂壶口很快就堵住了,直接造成出水不顺。然而为了把茶汤出尽,紫砂壶也是需要作出立起来这个动作。有没有办法可以让茶叶不堵到壶口?办法是有的,还是那句话:壶友们要作出配合这种茶具的动作即可。
使用独孔或网孔紫砂壶时,尤其是冲泡细嫩的茶叶之时,先调整把壶身立起,把茶汤倒干净。如果能保持一种相对平稳的操作方式,那么当出完水后,茶叶应该还是服服帖帖地在壶底,而不是堆在壶口。
2.壶型的先天限制
壶流的根部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壶的出水,流的根部位置若接近壶底,则水压充足,出水有力,并减少了倒水时壶的口盖部溢出茶水的机会;流的根部位置若接近壶口,水压会有所欠缺,倒水时,壶身的倾斜角度增大,口盖部溢水的可能性也会增大。
但是,有些特定的壶型,例如西施,流的根部位置导致了涎水现象是很难避免的。
3.壶流的曲直
壶流的曲直也是影响水流的重要因素。流的弯多,则水动力减损大,出水也相对弱。
注重“饮”胜过“品”的人,不妨选择直流嘴;注重境界多过实用性的人,可以考虑曲流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