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这么多年过去,保险江湖好些了吗?
2019-09-11 14:28:50   来源:东方头条   

2012年,我曾经看过一期广东卫视《财经郎眼》节目,在那期谈论保险的节目里,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痛斥当时的保险乱象,被保险业群起而攻之。那期节目我还记忆犹深。

当时,我刚刚成立了自己的个人工作室,还没开始互联网创业。

7年过去了,其间国内保险业的变化极大。

自2013年国内保险业首张互联网保险牌照发出之后,截止到去年(2018年),国内市场保单量增长了18倍。

互联网时代,保险江湖的格局到底会有怎样的变化?我们在互联网保险的时代,如何正确地选保、理性地参保?

最近,我应朋友著名的财经主持人王牧笛的邀请,参加了广东卫视《财经郎眼》一期节目的制作,与著名的经济学家郎咸平,探讨了互联网保险时代,“保险,保什么险?”的话题。看看我们都聊了什么?

(以下对话在现场实录基础上略有删改)

1

保险江湖变健康了

王牧笛:历史上《财经郎眼》聊过三次保险:第一次在2012年的10月,当时跟肖锋老师聊“保险保不保险”,当时痛批了保险业的乱象,在保险业掀起了行业大论战;第二次是2016年的8月,请了马光远跟我们聊“保险现在保险了吗”,当时我们聚焦的是保险的2.0时代;第三次是2017年的1月,还是马光远老师,聊的是“保险怎么保险”,聊的是险资凶猛,当时是保监会连下了两道监管的文件,痛斥险资是“土豪”“妖精”“害人精”;今天我们第四度聊保险,题目叫“保险保什么险”。

请教两位,这么多年过来了,保险江湖好些了吗?

孙明展:改善肯定有,它并不是仅仅靠骂,而更多的是靠从技术到大家认知的发展,让保险确实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上一次说完险资凶猛之后。

基本上十年前,大多数保险公司,尤其老牌的保险公司,把保险当做存款的替代物,拿着投保人的钱去举牌什么的,搞到整个资本市场都翻天覆地,真正的保障作用却没有发挥出来。但从保险监管机构三令五申“保险姓保”后,有了大踏步的进步。

尤其是最近三五年互联网的发展,客观上从技术上让更多现在的新一代消费者参与进来,尤其是85后,我们称作“互联网原住民”的这一批人成为保险的主要消费者,大量的互联网上对保险正本清源的一些教育的信息,从根本上推动了整个“保险姓保”建设的发展。

王牧笛:孙老师起码说了两个信息点:一个点叫做“保险姓保”;一个点叫做“互联网的兴起”,包括保险科技兴起,让整个保险业发生了变化。教授怎么观察保险江湖?

郎咸平:我们这几年都一直非常关注这个市场,以前的乱象就不用讲了,不过最近这几年,尤其是这一两年规范了许多。

根据去年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们中国的保险公司拿了保费这笔钱之后怎么做投资——49%投资在固定收益上,和美国一样;11%投股票,美国是31%,我们投的还少了;另外39%可能是PE(市盈率),属于其他投资——以这个资产投资比例来看的话,国内保险公司的投资偏向于保守了,这比较健康了,是个进步。

孙明展:这个投资逻辑跟保险公司整个资产负债管理的逻辑是有关系的:如果一间保险公司,它发行的产品都是为了给客户收益,那么它被逼要提高收益;但是如果这间保险公司秉持“保险姓保”的原则,给出的就是根据风险所固定的给付。

郎咸平:换句话讲,过去我们的保险为什么这么多乱象,就是因为只重收益、不重保。可是一旦“姓保”了之后,你要晓得,保险保险,就是它一定要符合大数法则。这是你保险公司成功的最基础的基础。

另外就是要稳定收益。中国跟美国的保险公司,50%的收益都放在固定资产,就是因为要稳,而且最好买国债、政府债券,这才是最稳的。

不要想着靠保险来赚钱。因为保险公司想干什么,取决于市场推动:如果它的投资人、它的保户希望有高收益,一定会逼着它去干高收益的事情;如果大家都回归正常“保险姓保”的话,市场恢复正常,靠着大数法则,就不会亏损,保户有什么意外,会得到应有的补偿。其他的收益就别谈了,那是另外一回事。

王牧笛:教授的观察是这个江湖现在进步了、健康了,而且有了互联网感了。我们经常聊互联网加这加那,但是我想,互联网加这加那,都不如互联网+保险对这个行业的颠覆,或者是生态的改变大。

郎咸平:互联网保险的本身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它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户的需求,并且做到私人定制、千人千面。

过去一种保险卖给所有人,现在不是了。现在是私人定制:你年轻、你还没结婚或者你有其他不同的需求,都可以给你量身定制。当然这是理想状态,目前市场上产品还是过于单一化、标准化。

2

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史

王牧笛:说到互联网+保险,其实我还是挺心动的。前几年,我们痛批保险业乱象的时候,当时是保险代理人制,一大堆的隔壁老王、熟人阿姨给你敲门送保险,现在可以绕过这些人情坑了。

郎咸平:你想想看保险代理人拿那么多的钱,我看你交的前几年的钱大概都给他了!

孙明展:前互联网时代,线下的保险江湖就是在行销端,由于有了首年保费作为代理人提成的利益驱动,它就会出现“保险走着走着就变成了传销”的问题。它必须借鉴人头传销,来达到快速扩展用户的目的。

但是,互联网是可以取代人头传销式的扩展速度的,不过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也不是一步到位的。

一开始是由互联网人从互联网的视角来驱动的,喜欢大流量、快速变现,就一定要跟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场景结合。所以第一代互联网保险全是场景险:碎屏险、淘宝退货险、航班延误险……在这个基础上,后来又发展出各种奇葩险,什么今天月亮圆不圆的险、彩票中没中的险、被没被外星人绑架了的险……

这些场景险、奇葩险本质上,从保险的角度是没有保险价值的。后来保监会推出政策,不允许再开发奇葩保险。这第一代的互联网保险,从创业者到参与者后来都消失了。大家发现互联网保险,纯从互联网的思路,行不通。

再往后,互联网人又开始在思考,我们互联网是怎么做的?

互联网的做法一定是用低成本先圈住用户,再做转化。所以开始有大量的把保险的某类产品简化成低成本产品——比如说原先保20年或者保终身的产品,做成保一年的产品,那保费就很便宜。然后通过像电话营销的方式,先送出一份很便宜的保险,用这个低成本产品先去圈到客户,然后再试图把这些短期客户转化成长期客户,这叫做敲门砖理论。

但这种方法也不成功。为什么?因为保险的理念——以现在一个年轻的健康人的角度为未来45到65岁可能发生的风险去做计划,这本质上是反人性的。

但是互联网的发展恰恰是顺人性的。当互联网人用顺人性的方式,往逆人性的产品转,这中间存在巨大的认知障碍,没有弥合的过程。所以这个尝试现在也不能说成功。

互联网保险创业潮经过这几次尝试,其实都还没有找到真正走通的路径,直到最近的两三年,出现了直接用互联网的方式去教育普通客户的创业方式。

王牧笛:相当于先做投资者教育。

孙明展:没错,把过去那种靠人传人的方式给取代掉,从被别人卖保险,变成教你主动学会买保险。

3

“现场说服”郎教授买保险

王牧笛:刚才孙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互联网保险的演变简史。刚才不是说投资者教育吗,现在教授说,我没买,反正我不买。给您一点时间,现场说服一下郎教授,应该买什么险?

孙明展:其实买保险不看产品,而是首先看我们身上到底有没有财务责任,如果郎教授出现了风险,家庭的财务会不会坍塌。

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尔·盖茨60岁了,就算他可能疾病缠身,他也不需要买保险,(因为他的家庭财务不会因为他生病而坍塌);但是一个30岁的人就算很健康,如果他欠银行300万房贷,又有孩子要养,这个时候就算他生病的发生概率很低,他也需要买保险。发生概率低只表示保费便宜,而买保险的决策前提是如果发生风险,财务会不会因此坍塌。

这就要请教一下郎教授,您觉得您现在还对哪些人负有财务责任?

郎咸平:家人嘛,上有高堂老母,下有妻儿嗷嗷待哺。

孙明展:财务风险取决于你的财务缺口,缺口等于你的财务责任减去你已经有的储备。如果评估后,郎教授的储备足够丰富,他是不需要买保险的。但是你想想大多数年轻人,不可能有这么多储备。

郎咸平:你这一点讲得非常好,所以大家要注意,就是说你什么时候买保险,你要回去思考一下,万一谁出事,比如万一出车祸,你能不能够把一家老小都搞好。

孙明展:没错,我们不是因为我们容易发生危险需要买保险,而是因为发生风险的时候财务会坍塌。

郎咸平:换句话说,你要思考一下,你有没有财务的陷阱。

王牧笛:前两年央视有个《经济生活大调查》,调查的结果发现在家庭理财构成的整个饼状图里面,保险高居第一,是最受追捧的一个品类。

孙明展:这个调查本身就存在问题。它把保险当做家庭的一种投资,问在家庭投资份额中的占比,这本身就已经回到了“保险不姓保”这种暗示了。

事实上,现在尤其是互联网保险出现之后,中国的保费大幅下降,根本不需要占到你家庭财产的多少份额,什么30%,根本不需要。

王牧笛:关于车的动力和安全的关系我听懂了,如果它不需要占饼状图那么大份量,不用30%,那我们去掉个0行吗?

孙明展:对于一个刚刚走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或者刚刚起步的小两口家庭,预算也不高,这个时候你当然应该就买相对便宜一点的,比如买赔付一次的重疾,等到你的收入提升了,再把你的充足度逐渐提升。

这个中间就牵扯到我们既要量化出每个家庭的财务责任是多少,还要跟我现在的可支配收入做配比。

过去保险公司在教保险代理人的时候,有个很简单的原则,叫“双十法则”,就是你保费支出占收入的10%,保额是收入的10倍。

其实这是非常不科学的。科学的配置应该是收入越低,这个占比也应该越低。刚刚走上社会的新人,可能收入只有三五万,这个时候拿10%出来交保费,吃饭都成问题了。其实3%-5%就足够了,依然能够配齐。因为现在保险可选择的种类很多,买不了多次赔付重疾就买一次赔付的嘛,买不了终身重疾就先保到60岁嘛。

这是很符合逻辑的。

比如我刚刚买了房,我供房的周期是20年,在这个时候我有负债,我现在刚刚生了孩子,孩子的成长周期是18到20年,我就把这一段保起来,就已经是充足的了。

当然随着我的责任越来越重,我的收入越来越高,当家庭年收入到了三四十万的时候,可以慢慢地上升到大概10%左右。

是不是还要接着上升?当然也是不对的。我们的人生责任其实是有上限的,养孩子最多你负担到他去读完哈佛博士就截止了吧,到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把配比再降下来。

郎咸平:其实,刚开始2%-3%就可以了,到最后5%-6%已经很高了。

孙明展:是一个先升后降的逻辑。

王牧笛:说着说着,我就特别想改动苏格拉底的一句话。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把它改一下:未经计划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甭管它配比是多少,什么方案是多少,计划很重要。

孙明展:对,我们的观点就是:理财不是购买产品的决策,理财应该回到人生规划,先厘清我的责任和需求,然后再看我的资源供给,然后再通过筛选互联网上或者是线下成千上万产品去做匹配,这个过程才是科学的,才能做到千人千面。

郎咸平:理财是理财,你买股票、买债券、买房子,这叫理财。保险是保险,保险公司就是要把握住大数法则,你想帮别人理财,那也是错的。所以理财跟保险要把它切分开来,保险不是理财。

孙明展:是的,保险是要规划的,它不是理财产品,要算财务缺口……在过去这些话保险公司并没有传达给客户,当客户关于保险的认知提升了之后,就会倒逼到保险的变化和行业的变化,行业环境就当然变好了。

相关热词搜索:多年 江湖

上一篇:如何让“买鞋”回归市场理性
下一篇:「早评」金价一度上冲至1500 多头卷土重来?

济南法律服务中心   地址:济南市文化东路路24号   联系人:司律师   电话:18053115917
手机:0531-80961678   微信:18053115917   QQ:709581498   邮箱:709581498@qq.com
网站地图 (XML地图 / 百度地图